中金:本轮猪周期或在二季度末结束但猪价反弹高度或有限
这是一群强征去筑长城的农民,遇大雨而不可能按期赶到工地。
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地位,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回答了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的思想认识问题。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强调要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第九,提出法治核心竞争力论断,强调法治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用法律的准绳去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这就是法治。对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含糊其辞、语焉不详,要明确予以回答。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提出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这一崭新法治建设方略,是新形势下对法治功能作出的深刻揭示和崭新判断。站在国家治理层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什么?最形象的说法就是准绳。
全民守法,强调公民积极主动参与法治建设。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最关键的是方向正确、政治保证坚强有力。中国人民对自己法治道路的选择离不开历史文化的传承及其支撑。
(14)参见牟成文:《人民意志:马克思法哲学的思想特质》,《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3期。具体表现在,我国经济总量大幅跃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斐然,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呈现出新格局,对外开放成效突出。《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突出强调公民权利的保护,提出要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有效维护各类社会主体合法权益。国际机构改革应切实回应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防止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更加关注机构自身的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三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有机统一。这里的涵摄性不仅意味着宪法所明示的基本权利都可以归结为美好生活权(64),还意味着宪法所默示的诸多新型权利也属于美好生活权的内容。
在司法层面,我国应持续深化司法领域的国际合作,进一步完善司法互助机制并扩大其覆盖面,着力优化法治工作队伍,提升法律工作者的涉外法律服务能力。(23)可见,实践生成论强调实践过程以及事物在实践过程中的生成逻辑。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在这些价值体系中,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目的价值的属性,法治则兼具工具价值和目的价值双重属性。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夯实中国之治的制度根基,对党的执政方式与执政能力、对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对法治体系以及法治工作人员的素养与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其四,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取得的成就对世界而言就是巨大的发展红利。必须统筹发挥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监督等监督机制的作用,强化人民群众对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广泛监督。(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03页。
本质论通过阐述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等核心命题,深刻揭示了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区别于其他类型法治的本质所在。为此,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提高自身法治能力与法治素养。
(13)习近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求是》2015年第1期。(44)习近平:《切实尊崇宪法,严格实施宪法》,载《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201页。
在社会层面,社会公众要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增强法治意识。(13) (一)社会主义法治要反映人民意志 人民意志是马克思用来代替传统法哲学的所谓君王意志或者个人意志的核心要件。(一)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价值论上,现代化蕴含政治规范、制度发展、社会秩序、治理绩效、伦理认同等方面价值体系。(37)八个能否即: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为此,一要加强涉外法治理论研究。在空间维度上,要将合理的地方性知识与试点性改革经验通过宪法和法律固定下来。
(59)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1月8日。三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主体性与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基石,两者互为犄角。
(32)因此,我们在吸收人类法治文明有益成果时,必须始终立足于中国国情和实际,真正做到在分析中参考、在比较中借鉴、在批判中吸收。习近平法治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党的民主和法制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实践的最新探索和智慧结晶,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监察权的运行都涉及法律实施和监督,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必须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坚决排除外力对执法司法活动的干预。其一,要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既通过提出并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又从人民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在继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保持对国际社会发展的密切关注,始终奉行多边主义,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推动国际社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39)习近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人民日报》2022年2月16日。
(68)参见吴育林:《实践主体与马克思哲学的生存维度》,《现代哲学》2006年第4期。(65)参见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人民日报》2020年11月4日。
这里的包容性意味着美好生活权是一种权利束,内在地包含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和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⑩参见贺新元:《法治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南方日报》2020年5月18日。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是为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72)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61)参见陈金钊、宋保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的意义阐释——以法治为修辞改变思维方式》,《社会科学研究》2015年第5期。因此,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在于法治化(55)。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就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使法律及其实施充分体现人民意志,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全面实现为人民所需要的良法善治。务必使执法过程充分保障执法对象的合法权益,结合具体的执法环境和案件特点,充分尊重执法对象的权利,切实对法律和人民群众负责。
二是必须通过立法加强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伟大成就。
(61)在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下,中国共产党能否依法执政、各级政府能否依法行政,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关键所在。进入专题: 习近平法治思想 。